5種方法讓照片更有質感的Photoshop圖片處理教程
我們在拍攝照片的時候,經常都會聽到一個詞:質感。
這個詞似乎就和“毒”“德味”一樣,成為了攝影圈中又一個玄乎的名詞。實際上,質感是可以科學解釋,并且在前后期中控制好的。由于是在城市風光教程系列中,因此本教程會著重建筑物的質感。相對于其他物體,建筑物的形狀相對規則,也是比較好作為教程展示的。其中很多原理,對于其他拍攝物同樣適用。
首先來看看百度百科對質感的定義:物體通過表面呈現、材料材質和幾何尺寸傳遞給人的視覺和觸覺對這個物體的感官判斷。
說得通俗點,讓物體有質感,就是讓物體的光影、明暗對比強烈,讓物體的立體特征在平面的照片中呈現出來。
方法一:提高照片整體對比度
優點:快速簡單
缺點:不能大幅度調整
說到明暗對比強烈,很多人會首先想到提高對比度,高級一點的會想到S曲線
本質上,S曲線和提高對比度是同一類方法。S曲線對照片的把控更強,可以調整的內容更多。但是這類方法最明顯的感覺就是:不能大幅度調整,否則畫面會變得很“臟”。
更專業的解釋:相機傳感器所記錄的信息并不是那么的“均勻”,即便是完全一樣的內容,在光電轉換的時候,每個像素點都可能會有細微的差別,就是所謂的“噪點”。這些噪點可能在低對比度的時候并不明顯,但是提高對比度的操作讓本來細微的差別變得更大,因此原本純凈的畫面,在大幅度提高對比度后,會變得很“臟”。
舉個栗子,原來三個像素點的信息分別是100,105,103。在原片中,這種差別不容易覺察。但是在大幅度提高對比度后,這三個像素點的信息變成了90,130,100,這種區別就顯而易見了。
更高端一點的方法,必然是結合蒙版,對照片中的區域進行分區調整。
方法二:雙曲線
優點:幾乎不損畫質,調整精確,(對比中性灰)處理皮膚不易掉色
缺點:比較費時,(對比中性灰)來回切換圖層比較麻煩
這里不得不提的依然是曲線。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使用曲線調整圖層+蒙版(選區)。這種方法,在商業攝影中,有一種更高大上的叫法,就是大名鼎鼎秒天秒地萬能磨皮的:雙曲線
數學老師:不好意思走錯片場了。
這才是攝影后期中的雙曲線
新建兩個曲線圖層,分別將曲線上拉和下拉,兩個圖層分別命名為“提亮”和“壓暗”(人像后期中一般叫做加深減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