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實戰調整數碼照片
從上圖我們感覺左右兩邊的圖像在調整后都有曝光過度現象,高光區域的云彩都有一些細節丟失。但是右邊的效果更佳明顯。看起來似乎在調整曲線的時候,右邊調整的幅度大于左邊。其實不然,兩者都是將高光點設為輸入195,輸出255的位置。大家可以自己試試看。
那么為什么會覺得右邊曝光更過度呢,有3個因素:
1:兩者原始亮度色階分布不一樣,前面已經分析過,右邊的色階在調整時候很容易產生高光像素合并現象。這從直方圖中可以看出。
2:兩者在圖像中,高光位置的分布情況不同,注意這里不是指直方圖,而是指圖像本身。仔細看兩者,左邊的高光點分布在畫面中大部分地方,遠近的云彩都有高光點。而右邊圖像的高光點就集中在畫面的中部偏右。這樣一旦有曝光過度的現象,右圖由于高光點較為集中容易形成點狀的高光區,而左圖形成的是片狀的高光區。試想一下將100個發光的燈泡堆在一處或分散在一個區域內,哪種看起來較亮?這就是人的視覺心理,也和人眼的生理結構有關系,當某一片區域很明亮時,感知其他區域的視覺神經細胞會減弱采光功能。這也就是為什么在黑夜即使沒有路燈借著月光或星光也可以看清道路,但如果前方有車燈向你照射反而看不清了。
在一片黑暗地方加一小塊高光,或在一片高光區域加一小片黑暗。這種表現手法在設計構圖中是很常用的。攝影取景也是,置于較黑暗背景下的主體顯得層次分明,特別突出。要記住,直方圖只會告訴我們像素的數量卻不會指示分布的疏密程度。因此不要過度依賴直方圖,畢竟眼睛看上去舒服才是最重要的。
3:由于右圖在高光的云彩處,參雜有屬于暗調部分的電線桿和電線,因此它的曝光過度效果也更容易被察覺。很明顯電線被過度合并的高光部分所吞噬。這也是一種需要注意的情況:大片高光區域中的細微暗調,和大片暗調區域中的細微高光,都很容易在合并高光與合并暗調的調整中被吞噬。避免這種情況的方法就是如前一幅圖那樣,通過調整中間調拉長高光或暗調區域的像素分布。
那么結合上面3個因素,我們就將圖像做以下調整。
是不是有人大呼上當?說了半天分析了半天看得頭暈到最后這不是和前面那個曲線一樣嘛。呵呵,這不能怪我,正如同一種藥物可以針對多種疾病一樣,這種形狀的曲線我稱之為“高光萬能曲線”。只要是圖像中有較多的高光部分(約四分之三)而暗調只占少數的情況下,使用這種曲線都可以調整的很好。判斷圖像是否屬于這種類型也很簡單,在直方圖中如果大部分像素聚集在中央右側,就說明大部分是較亮的像素。不過我們在前面的分析對于以后還是有指導性意義的。大家可以比較一下使用自動功能調整的效果。